經典山陽
下伏頭影劇院。焦作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龍卿 攝
童年記憶是揮之不去的歲月印痕。那個讓我魂牽夢縈的山村水鄉(xiāng)下伏頭,盡管后來無水,但在我的心中依然宛若昨天。
讓我仰慕到癡迷的山村很多,許灣、干柴洼、張毛光、東仲水、探花莊、玄壇廟等?扇ミ^百次以上的山村唯有許灣與下伏頭。一山之隔的兩個姊妹村都位于丹水灣,一個嬌艷,一個婉約,皆讓我為之心動。
我認識下伏頭比許灣早20多年,而且是通過下伏頭才知道了許灣。那是1992年,我還在工廠上班,博愛縣舉辦首屆招商引資洽談會,抽調我服務會議搞電視報道。我提議在開幕式前搞一個介紹博愛的專題片,解說詞由我撰寫,我的同學張滿意負責攝像編輯。滿意老弟疑惑地問我:“咱去哪里拍片頭?”我不假思索脫口而出:“下伏頭!”
滿滿的回憶
之所以回答得如此干脆,皆因我小時候常去下伏頭村河灘玩耍。記得上世紀60年代中期的一個盛夏,學校組織學生去九府墳“老鱉池”分水工程南側的大新河游泳。盡管要步行幾公里,但脫離了枯燥無味的課堂,暫時忘記老師布置的作業(yè),所有人都無比興奮。老師教我們游泳之后,又帶著大家去下伏頭丹河邊戲水,打水仗捉蝌蚪,看成群的小魚、小蝦在水中游戲。
早期的丹河水面很寬,清澈見底,一年四季水流潺潺。在那個文化生活極為貧乏的年代,清清水畔無疑是人生向往的首選,尤其是夏秋之夜,很多人聚集在河灘,打著手燈,提著水桶,翻動石頭逮螃蟹,一會兒就能捉幾十只。后來,我長大參加了工作,還經常與同事來體驗夜間逮螃蟹的樂趣。
丹河是博愛人的母親河,源源不斷的清流如同慈母的乳汁,滋養(yǎng)兩岸良田。我們拍專題片那年,丹河水源充沛,被人們譽為搖錢樹的水磨還在運轉。聯(lián)合國教科文組織派來的奧地利專家就在下伏頭,考察中國鄉(xiāng)村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戰(zhàn)略,還將該村列入全球最具生態(tài)保護發(fā)展的100個古村落之一。生意紅火的下伏頭蚊香廠就在高大氣派的四方樓院里,電視戲劇片《豆腐李招親》和電影《請戲》當時還未開拍。
印象最深的是丹河邊的一盤盤水磨。推動水磨的動力渠叫磨河,位于下伏頭村東側現(xiàn)在那排新房門前的大路上。河水齊胸,水流湍急,一群孩子在河邊跳水,驚起一片片嬉鬧的水花。忙忙碌碌的水磨轟隆隆飛轉,撥磨人手拿一根綁有鐵鉤的撥竿,悠閑地坐在柳圈椅上,把分切過的麻秸料撥拉到磨眼周圍。進去的是木塊,出來的是木粉,紛紛揚揚如同落雪。詢問撥磨的老者,才知道那木粉叫香末,是做火香或蚊香的主要原料。我們拍攝了掛在梁上的上磨盤與飛轉的下磨盤的神秘組合,還有滿臉粉塵的撥磨人;拍攝了環(huán)抱山村的連綿青山、嘩嘩啦啦的丹河清流、河中游弋的竹筏小船和戲水的兒童、村頭的老人。現(xiàn)在回想起來,我們當年取景的那盤水磨,就是現(xiàn)在下伏頭村頭新開的農家院飯店。主人將廢棄的圓形磨室改造成一間地下餐廳,為鄉(xiāng)村保留了一段溫馨的記憶。
在村南磨河邊遠眺,意外發(fā)現(xiàn)了遠處山腰的小瀑布。我詫異地詢問滿意老弟,為啥山腰有流水。他告訴我那是許灣村的水渠,漏水形成了瀑布。我很好奇,提議過去看看。當時河上無橋,我倆踩著淺淺清流中的跳腳石,小心翼翼一步一步跳到對岸。那是我第一次進許灣村,幾位老者在村頭狹窄的小街口下象棋。我無心觀棋,卻意外發(fā)現(xiàn)下棋人屁股下坐著一只半埋在地下的鐵鐘,上面有銘文道光二十七年。很驚奇如此文物怎么扔在路上,下棋的人全神貫注沒有回答。20多年后再去許灣村,才知道那鐵鐘早已被盜。
無淚的丹河
時光匆匆,歲月輪回,下伏頭人也想不到在這個世紀之交,丹河突然出現(xiàn)了水荒。
欲哭無淚的丹河一片荒涼,失去了人氣,兩岸上百盤水磨也無奈“退休”。多數(shù)水磨被無情拆掉,昔日潺潺清流成了丹水灣人難以重溫的舊夢。只有上游水庫雨季泄洪或者丹河漲水發(fā)怒,人與水才有機會際遇。站在下伏頭村頭,只看到鋪滿河底一望無際的鵝卵石,就像被人遺棄的孩子,不再招人待見。
從2017年開始,我曾無數(shù)次去許灣采風,寫了數(shù)十篇詩文,拍攝了幾萬張圖片,挖掘了烈士李蔭棠的故事,還與朋友一起創(chuàng)作了紅色微電影《永遠的黨旗》,促進了許灣的紅色根據(jù)地建設。但每次經過下伏頭都有幾分失落感,絲毫沒有下車的欲望。兩村近在咫尺,為何下伏頭村看著許灣的發(fā)展變化無動于衷?尤其是后來兩村之間的旅游路已經修通,過往車輛為何不愿在此停留?我對水鄉(xiāng)的記憶始于下伏頭,想不到僅僅由于缺水,一個曾經遠近聞名的古村已經被社會遺忘。
對水的渴望也讓下伏頭人憤懣不平。上游不遠的許灣村,即使在旱季也會有一線淺淺清流和一片水洼。孩子們可以濯洗躁動的心靈,城里人可以像朱載堉一樣“悶向河邊釣”,可惜那股纖細的河水流不到下伏頭,在許灣村東便龍潛河底,讓人無奈且遺憾。沒有水的下伏頭村自然失去了靈氣,游人也不愿停下來陪伴古村的寂寞。
好在還有上世紀70年代修建的引丹渠西支渠,每周會定期放水,滿足人們生活用水需要,有時還能澆灌村口的菜地和莊稼地。偶爾有婦女在此洗衣,有孩子在此戲水,在狹窄的河渠中尋找夢境。
癡心不改尋夢人
關于水的記憶和水的故事,終于在2019年迎來轉機。
在外地工作的鄉(xiāng)賢張飛躍等人,不甘心讓這樣一個有歷史、有文脈的古村在歲月長河中沒落,與新任村黨支部書記尚小窩和還健在的歷任村干部一起,邀請省、市知名作家,于2019年6月相聚下伏頭村,舉辦了“鄉(xiāng)風文明丹河行”集體采風活動。這是丹河缺水下伏頭村幾十年來第一次大型活動,氣氛很熱鬧,還舉辦了聯(lián)歡晚會。作家們也備受鼓舞,在報刊、自媒體發(fā)表文章上百篇。同年金秋,張飛躍又領銜舉辦下伏頭歷史文化研討會,請來省、市文化名人和古建筑專家及焦作市古村落保護協(xié)會領導,討論下伏頭村的出路,挖掘古村故事,探討關于水的問題,希望重新認識昔日的美麗水鄉(xiāng)。
之后幾年,張飛躍又請來省、市民俗研究專家學者以及焦作日報社、焦作廣播電視臺記者,多次聚集下伏頭村,共同研究古村的發(fā)展與出路,努力幫助水鄉(xiāng)恢復記憶。
省、市的古建筑研究專家來了,河南理工大學的教授來了,焦作市古村落保護協(xié)會的領導來了,市、縣農業(yè)農村局和文旅局的領導來了,河南省城鄉(xiāng)規(guī)劃設計院領導、河南省財經政法大學教授、河南省旅游與規(guī)劃研究院的專家也來了,還有關心下伏頭發(fā)展的專家學者、媒體記者和熱心新農村旅游建設的投資商們,大家為了一個共同目標,議論一個話題——重現(xiàn)美麗水鄉(xiāng)昔日的水之夢。
好事連連。2021年,新建的丹河旅游道路被連續(xù)兩次洪災沖毀后,市、縣、鎮(zhèn)各級領導高度重視并給予大力支持,于2022年對這條道路重新規(guī)劃,全面改道重建,形成寬闊美麗的水鄉(xiāng)旅游環(huán)線,給下伏頭村帶來了新的發(fā)展契機。不甘落后的下伏頭人借助東風,堅持不懈,奮斗拼搏,修復了農田,整修了河道,調整了種植結構,美化綠化了村容村貌,又爭取50多萬元項目資金,全面修繕破舊不堪的下伏頭影劇院,恢復了百姓大舞臺,建起了村史館、圖書室,整修觀景臺,壘砌大鍋臺,還維護村民賴以生存的水池河渠,完善供排水系統(tǒng),維護打造古村、古房、古樹、古井、古窯洞等景觀點。有村民開辦了農家院,讓游覽下伏頭的客人隨時能享受純正的鄉(xiāng)土美味。2022年,下伏頭被列入河南省傳統(tǒng)古村落,2023年又開始創(chuàng)建河南省鄉(xiāng)村建設示范村、焦作市康養(yǎng)旅游示范村。2022年2月15日,下伏頭村與修武縣長嶺村結為友好村,兩村還組織文藝節(jié)目互訪演出。
古人稱水為財,如今丹河依然水源不保經常斷流,振興下伏頭的基礎堪憂。為了解決無水的難題,下伏頭人正在積極規(guī)劃申報丹河水系改造項目,并加大招商引資力度,準備對河道進行整修、擴堤、防滲漏等改造,修建水壩,讓丹河之水留下來看得見,開發(fā)水上娛樂設施,打造山水旅游洞天福地。
今年盛夏,筆者應邀連續(xù)幾次去下伏頭,看到村北的一處河灘濕地已經長滿茂盛的蒲草,一群白鷺依偎草叢,或飛來飛去覓食,或靜臥棲息。村民種植的向日葵也到了收獲季節(jié),人們正喜洋洋收摘晾曬打籽,臉上洋溢出幾分喜悅。
苦苦尋夢的下伏頭人癡心不改,盼望古老的丹河能四季長流,滋潤一方綠水青山,讓千年山水古村重新走進游人的眼眸。
□何世國
|
焦作網(wǎng)免責聲明: | ||||||||
|
下伏頭影劇院。焦作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龍卿 攝
童年記憶是揮之不去的歲月印痕。那個讓我魂牽夢縈的山村水鄉(xiāng)下伏頭,盡管后來無水,但在我的心中依然宛若昨天。
讓我仰慕到癡迷的山村很多,許灣、干柴洼、張毛光、東仲水、探花莊、玄壇廟等?扇ミ^百次以上的山村唯有許灣與下伏頭。一山之隔的兩個姊妹村都位于丹水灣,一個嬌艷,一個婉約,皆讓我為之心動。
我認識下伏頭比許灣早20多年,而且是通過下伏頭才知道了許灣。那是1992年,我還在工廠上班,博愛縣舉辦首屆招商引資洽談會,抽調我服務會議搞電視報道。我提議在開幕式前搞一個介紹博愛的專題片,解說詞由我撰寫,我的同學張滿意負責攝像編輯。滿意老弟疑惑地問我:“咱去哪里拍片頭?”我不假思索脫口而出:“下伏頭!”
滿滿的回憶
之所以回答得如此干脆,皆因我小時候常去下伏頭村河灘玩耍。記得上世紀60年代中期的一個盛夏,學校組織學生去九府墳“老鱉池”分水工程南側的大新河游泳。盡管要步行幾公里,但脫離了枯燥無味的課堂,暫時忘記老師布置的作業(yè),所有人都無比興奮。老師教我們游泳之后,又帶著大家去下伏頭丹河邊戲水,打水仗捉蝌蚪,看成群的小魚、小蝦在水中游戲。
早期的丹河水面很寬,清澈見底,一年四季水流潺潺。在那個文化生活極為貧乏的年代,清清水畔無疑是人生向往的首選,尤其是夏秋之夜,很多人聚集在河灘,打著手燈,提著水桶,翻動石頭逮螃蟹,一會兒就能捉幾十只。后來,我長大參加了工作,還經常與同事來體驗夜間逮螃蟹的樂趣。
丹河是博愛人的母親河,源源不斷的清流如同慈母的乳汁,滋養(yǎng)兩岸良田。我們拍專題片那年,丹河水源充沛,被人們譽為搖錢樹的水磨還在運轉。聯(lián)合國教科文組織派來的奧地利專家就在下伏頭,考察中國鄉(xiāng)村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戰(zhàn)略,還將該村列入全球最具生態(tài)保護發(fā)展的100個古村落之一。生意紅火的下伏頭蚊香廠就在高大氣派的四方樓院里,電視戲劇片《豆腐李招親》和電影《請戲》當時還未開拍。
印象最深的是丹河邊的一盤盤水磨。推動水磨的動力渠叫磨河,位于下伏頭村東側現(xiàn)在那排新房門前的大路上。河水齊胸,水流湍急,一群孩子在河邊跳水,驚起一片片嬉鬧的水花。忙忙碌碌的水磨轟隆隆飛轉,撥磨人手拿一根綁有鐵鉤的撥竿,悠閑地坐在柳圈椅上,把分切過的麻秸料撥拉到磨眼周圍。進去的是木塊,出來的是木粉,紛紛揚揚如同落雪。詢問撥磨的老者,才知道那木粉叫香末,是做火香或蚊香的主要原料。我們拍攝了掛在梁上的上磨盤與飛轉的下磨盤的神秘組合,還有滿臉粉塵的撥磨人;拍攝了環(huán)抱山村的連綿青山、嘩嘩啦啦的丹河清流、河中游弋的竹筏小船和戲水的兒童、村頭的老人。現(xiàn)在回想起來,我們當年取景的那盤水磨,就是現(xiàn)在下伏頭村頭新開的農家院飯店。主人將廢棄的圓形磨室改造成一間地下餐廳,為鄉(xiāng)村保留了一段溫馨的記憶。
在村南磨河邊遠眺,意外發(fā)現(xiàn)了遠處山腰的小瀑布。我詫異地詢問滿意老弟,為啥山腰有流水。他告訴我那是許灣村的水渠,漏水形成了瀑布。我很好奇,提議過去看看。當時河上無橋,我倆踩著淺淺清流中的跳腳石,小心翼翼一步一步跳到對岸。那是我第一次進許灣村,幾位老者在村頭狹窄的小街口下象棋。我無心觀棋,卻意外發(fā)現(xiàn)下棋人屁股下坐著一只半埋在地下的鐵鐘,上面有銘文道光二十七年。很驚奇如此文物怎么扔在路上,下棋的人全神貫注沒有回答。20多年后再去許灣村,才知道那鐵鐘早已被盜。
無淚的丹河
時光匆匆,歲月輪回,下伏頭人也想不到在這個世紀之交,丹河突然出現(xiàn)了水荒。
欲哭無淚的丹河一片荒涼,失去了人氣,兩岸上百盤水磨也無奈“退休”。多數(shù)水磨被無情拆掉,昔日潺潺清流成了丹水灣人難以重溫的舊夢。只有上游水庫雨季泄洪或者丹河漲水發(fā)怒,人與水才有機會際遇。站在下伏頭村頭,只看到鋪滿河底一望無際的鵝卵石,就像被人遺棄的孩子,不再招人待見。
從2017年開始,我曾無數(shù)次去許灣采風,寫了數(shù)十篇詩文,拍攝了幾萬張圖片,挖掘了烈士李蔭棠的故事,還與朋友一起創(chuàng)作了紅色微電影《永遠的黨旗》,促進了許灣的紅色根據(jù)地建設。但每次經過下伏頭都有幾分失落感,絲毫沒有下車的欲望。兩村近在咫尺,為何下伏頭村看著許灣的發(fā)展變化無動于衷?尤其是后來兩村之間的旅游路已經修通,過往車輛為何不愿在此停留?我對水鄉(xiāng)的記憶始于下伏頭,想不到僅僅由于缺水,一個曾經遠近聞名的古村已經被社會遺忘。
對水的渴望也讓下伏頭人憤懣不平。上游不遠的許灣村,即使在旱季也會有一線淺淺清流和一片水洼。孩子們可以濯洗躁動的心靈,城里人可以像朱載堉一樣“悶向河邊釣”,可惜那股纖細的河水流不到下伏頭,在許灣村東便龍潛河底,讓人無奈且遺憾。沒有水的下伏頭村自然失去了靈氣,游人也不愿停下來陪伴古村的寂寞。
好在還有上世紀70年代修建的引丹渠西支渠,每周會定期放水,滿足人們生活用水需要,有時還能澆灌村口的菜地和莊稼地。偶爾有婦女在此洗衣,有孩子在此戲水,在狹窄的河渠中尋找夢境。
癡心不改尋夢人
關于水的記憶和水的故事,終于在2019年迎來轉機。
在外地工作的鄉(xiāng)賢張飛躍等人,不甘心讓這樣一個有歷史、有文脈的古村在歲月長河中沒落,與新任村黨支部書記尚小窩和還健在的歷任村干部一起,邀請省、市知名作家,于2019年6月相聚下伏頭村,舉辦了“鄉(xiāng)風文明丹河行”集體采風活動。這是丹河缺水下伏頭村幾十年來第一次大型活動,氣氛很熱鬧,還舉辦了聯(lián)歡晚會。作家們也備受鼓舞,在報刊、自媒體發(fā)表文章上百篇。同年金秋,張飛躍又領銜舉辦下伏頭歷史文化研討會,請來省、市文化名人和古建筑專家及焦作市古村落保護協(xié)會領導,討論下伏頭村的出路,挖掘古村故事,探討關于水的問題,希望重新認識昔日的美麗水鄉(xiāng)。
之后幾年,張飛躍又請來省、市民俗研究專家學者以及焦作日報社、焦作廣播電視臺記者,多次聚集下伏頭村,共同研究古村的發(fā)展與出路,努力幫助水鄉(xiāng)恢復記憶。
省、市的古建筑研究專家來了,河南理工大學的教授來了,焦作市古村落保護協(xié)會的領導來了,市、縣農業(yè)農村局和文旅局的領導來了,河南省城鄉(xiāng)規(guī)劃設計院領導、河南省財經政法大學教授、河南省旅游與規(guī)劃研究院的專家也來了,還有關心下伏頭發(fā)展的專家學者、媒體記者和熱心新農村旅游建設的投資商們,大家為了一個共同目標,議論一個話題——重現(xiàn)美麗水鄉(xiāng)昔日的水之夢。
好事連連。2021年,新建的丹河旅游道路被連續(xù)兩次洪災沖毀后,市、縣、鎮(zhèn)各級領導高度重視并給予大力支持,于2022年對這條道路重新規(guī)劃,全面改道重建,形成寬闊美麗的水鄉(xiāng)旅游環(huán)線,給下伏頭村帶來了新的發(fā)展契機。不甘落后的下伏頭人借助東風,堅持不懈,奮斗拼搏,修復了農田,整修了河道,調整了種植結構,美化綠化了村容村貌,又爭取50多萬元項目資金,全面修繕破舊不堪的下伏頭影劇院,恢復了百姓大舞臺,建起了村史館、圖書室,整修觀景臺,壘砌大鍋臺,還維護村民賴以生存的水池河渠,完善供排水系統(tǒng),維護打造古村、古房、古樹、古井、古窯洞等景觀點。有村民開辦了農家院,讓游覽下伏頭的客人隨時能享受純正的鄉(xiāng)土美味。2022年,下伏頭被列入河南省傳統(tǒng)古村落,2023年又開始創(chuàng)建河南省鄉(xiāng)村建設示范村、焦作市康養(yǎng)旅游示范村。2022年2月15日,下伏頭村與修武縣長嶺村結為友好村,兩村還組織文藝節(jié)目互訪演出。
古人稱水為財,如今丹河依然水源不保經常斷流,振興下伏頭的基礎堪憂。為了解決無水的難題,下伏頭人正在積極規(guī)劃申報丹河水系改造項目,并加大招商引資力度,準備對河道進行整修、擴堤、防滲漏等改造,修建水壩,讓丹河之水留下來看得見,開發(fā)水上娛樂設施,打造山水旅游洞天福地。
今年盛夏,筆者應邀連續(xù)幾次去下伏頭,看到村北的一處河灘濕地已經長滿茂盛的蒲草,一群白鷺依偎草叢,或飛來飛去覓食,或靜臥棲息。村民種植的向日葵也到了收獲季節(jié),人們正喜洋洋收摘晾曬打籽,臉上洋溢出幾分喜悅。
苦苦尋夢的下伏頭人癡心不改,盼望古老的丹河能四季長流,滋潤一方綠水青山,讓千年山水古村重新走進游人的眼眸。
□何世國
|
焦作網(wǎng)免責聲明: | ||||||||
|
|
|